近幾年"權證" 這個名詞在台灣的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火紅,每年的交易值也逐步放大,究竟什麼是權證(權利憑證)呢?
其實權證的觀念就如同他的名字所說的一樣,也就是"執行某種權利的憑證"。那這種權利究竟是怎樣拿來賺錢的呢?
權證由證券商所發行,他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型態的權證,一種是認購型權證,一種是認售型權證,商品代號後面有p的權證代碼就代表它是屬於認售型權證(put),沒有則為認購型權證。權證在發行時都會連結到股票市場中的其中一支股票的現貨價,並且載明其履約價為何。 操作權證的基本觀念非常簡單,你只要認為某檔股票在未來會上漲,你就可以買進
"認購權證",這張憑證就載明了你可以在未來的某個期間內以權證上記載的履約價購入特定比例股票的權利。相反的,當你認為某檔股票的營運狀況不佳,在未來股價會下跌,則你可以購入認售型權證,
舉個例子: 假設台積電在現貨市場的價格為70塊,你認為之後他會上漲,則你可以購入履約價在75塊的認購權證,當台積電果真如你所預測的上升到了80塊,則你所購入的憑證讓你可以用75塊的價錢就買到80塊價值的股票,這就是認購型權證的基本概念
相反的,假設你認為台積電在未來會下跌,則你可以購入履約價在65塊的認售權證,當台積電果真如你所預料的一路下跌到60塊價位,你所購入的認售憑證,讓你有權利可以用65塊的價格將股票賣給券商。
這是權證基本的玩法,但是雖然其概念相當簡單,但是履約價跟現貨價的關係(價內或是價外),以及券商的造市品質,還有時間價值以及內涵價值的因素,都能變化出很多的操作模式,留待之後再做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